台灣,可以更好滴

沉重指數:2

星期六, 12月 31, 2005

希望那小女孩現在過的好.

「好嘛,我聽話嘛。」

(官方統計:台灣平均每55分鐘,就有一孩童受虐)


...記得一次在忠孝東路的櫥窗旁,目睹一件家暴在街頭上演...

一個看起來很文明的年輕媽媽,狠狠地刮了一個長得伶俐、正站著看路邊地攤的小女孩臉龐。不到十歲的小女孩當下整個人差點翻倒,而且被年輕媽媽急來的忿怒給震攝住。騎樓下的人潮來往,並沒有讓年輕媽媽停下謾罵,從年輕媽媽的氣話裡我聽出來,是因為媽媽帶著她和妹妹逛街,她走遠了讓媽媽生氣了。當時我很想很想立即斥責那個年輕媽媽,甚至想不顧一切讓她停下來,就算一下下也好;但是,緊接而來的擔心讓我不知所措,當時我這麼想:「如果年輕媽媽被我喝止,被我當眾修理了,那小妹妹回家一定會更慘。因為回到家就沒有別人在場,覺得當眾受辱的媽媽,一定不會輕意罷手的...」。

這時,我在妹妹的眼神中看出來,年輕媽媽這樣對姊姊已經不是一兩次了。因為,妹妹的表情中已經有同媽媽的憎恨,妹妹看起來不害怕,冷漠眼神反而漸漸地轉向櫥窗,看漂亮衣服去了。緊接著,年輕媽媽不罵了,我隱約記得年輕媽媽在拉著妹妹,想急步消失在人群中之前,還使勁捏了姊姊臉一把。整個過程她都很懂事,年輕媽媽出手打她,她並沒有哭鬧,雖然她的心靈可能已經傷痕累累;年輕媽媽大聲罵她,她沒有反抗也沒有瞪媽媽,只是年幼的臉龐露著堅定的眼神,還有微微地皺著眉頭。

我拉長了脖子,想要看清楚小女孩是不是被遺棄在人潮中;沒有,她依然想緊緊地跟著媽媽和妹妹,雖然她和媽媽之間還有一小段距離,雖然她們好像並沒在等她。我跟了一小段,帶著煩悶帶著憤怒和不捨,讓小女孩漸漸地離開我擔憂的視線。

我沒有追上去,因為除了心中的疑慮之外,我依然深陷在當時的場景之中,想著小女孩的處境。直到今天,那一段目擊仍舊讓我愧疚不已,因為我除了錯失當場介入的時機之外,而且我也不知道,那小女孩後來過得如何。


所以此刻,我深深的、靜靜的想祝福那小女孩,希望她現在過的好。


ps. 在此我們也同時呼籲,應盡全力避免言語暴力

這方面最嚴重的就是記者對社會新聞的用詞,實有再教育的必要。例如,屍體(->遺體),慘死(->身亡),過於強調的表達方式,經常二次或一再傷害,往生者、其家庭以及關心的民眾。媒體所彰顯的言語暴力,負面影響最廣、最深、也最猛烈,因此有必要提出嚴厲譴責。


Read more!